公元200年4月,年轻的孙策在丹徒进行一次狩猎活动时,遭到刺客袭击,面部被箭射中,不幸去世,时年仅仅26岁。孙策遇刺的经过颇为曲折,他骑乘着一匹气宇轩昂的骏马,随从的身影被远远抛在了身后。在这茂密的树林中,突然走出三名身怀利器的刺客,瞬间拉弓搭箭,孙策面部中箭,跌落在地,鲜血四溅。就在危急关头,孙策的随从回过神来,迅速赶到现场配资著名股票配资门户,将三名刺客全部斩杀,为孙策报了仇。
嗜血的刺客身份背后的原因也引起了众人的深思。这三名刺客都是许贡的门客,他们之所以选择在此时对孙策下手,是因为昔日孙策亲手杀掉了他们的主人许贡。虽然这个仇恨的源头看似能够理解,但却充满了矛盾和破绽。考虑到孙策生前参与了几场惨烈的战斗,斩杀了无数敌人,为何偏偏会选择许贡的门客来复仇,并且最终成功了呢?这其中的奥妙耐人寻味。
展开剩余62%历史学者裴松之在对《三国志》的注释中提到,许贡的门客中,虽然大多数人的见识平平,但对主人却是无比忠诚。在许贡被杀后,这些忠诚的门客们决心如同古代的义士般,誓死报仇。真的是如此简单吗?近几年来,随着史学研究的深入,关于孙策之死的疑点不断浮现,孙权成为最大的怀疑对象,因为他在孙策死后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更有意思的是,孙权在给孙策的谥号时,仅仅称之为长沙桓王,这一称呼引发了诸多猜测。
至于孙权策划了这个阴谋的可能性,目前尚无确凿的证据,因而有关东吴内部权力斗争的阴谋论显得不太成立。例如,《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对孙策临终前的安排有明确记载:“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在此记载中,清楚可见孙策于临死前对孙权的深厚信任,犹如将整个江山托付于他。
此外,《资治通鉴》对同一事件的描述也如出一辙,“呼权,佩以印绶,谓曰:‘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丙年,策卒,时年二十六。”两部权威的史书记录完全一致,显示出孙策在临终时毫无保留地将江东的未来与权力交给了孙权。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孙权仅追尊孙策为桓王,这样的举动意味着孙策的后代没有资格再谋求皇位,这实际上也是孙权对他后代的一种间接保护。
从历史角度分析,孙策将权力传递给孙权不仅是他个人的决定,也是江东群臣们的一种共识。孙策的儿子年幼,而此时孙权已经在江东声望颇高。因此,孙策的死与他在征服江东的过程中对当地豪强的残忍屠戮有着密切关系。许贡作为江东豪强的代表,他的被杀自然是两大势力之间斗争的直接体现。许多专家因此认为,孙策的被刺实属其咎由自取。然而,不论如何,孙策英年早逝,让人不免感到无尽的遗憾与惋惜,历史也因此留下了一段令人唏嘘的悲剧。
发布于:天津市常盈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